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春大地农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

富硒茶叶
您的位置 : 新闻资讯 > 茶文化

亮点 | 白茶茶树品种介绍

2021-01-26 08:30:10

适制白茶茶树品种有很多,但要制作传统意义上的白茶,要求选用的品种茸毛多、白毫显露、氨基酸等含氮化合物含量高,这样制出的茶叶才能外表披满白毫,有毫香,滋味鲜爽。白茶Z早是采摘菜茶鲜叶制作,之后才用福鼎大白茶(华茶1号)、福鼎大毫茶(华茶2号)、水仙、政和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福云六号等来制作白茶。


江西白茶


白茶茶树品种之一-菜茶


菜茶是指用种子繁殖的茶树小叶种群体,栽培历史约有1000余年,由于长期用种子繁殖与自然变异的结果,因而性状混杂。现以武夷莱茶为代表,将其形态特征描述如下:树高约1m幅宽约1m,灌木型。分枝多,枝干着生角度约40度,节间长1. 5-2.5 cm,枝皮粗糙,呈暗灰色。叶长椭圆形,叶尖锐,略下垂,叶大(8X3.2) cm,长宽比为2.5左右。叶色浓绿、具光泽,叶脉细、略显,7-9对。锯齿深而密,28-32对。叶质厚而脆.花冠大小约3.2 cm,花期9-12月,结果率甚高。发芽期多在清明前几天,终期11月上旬,芽数密,育芽力强,抗逆性甚强。适制白茶、白琳工夫红茶、绿茶、乌龙茶。


白茶茶树品种之二-福鼎大白茶


又名福鼎白毫,简称福大、福鼎,在所有白茶区均有种植。无性繁殖系,小乔木型、中叶类、早生种。1985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白茶茶树良种华茶1号,编号GS13001-1985。原产于福建福鼎县柏柳乡。据传说,距今100多年前(约1857年),由柏柳乡竹头村陈焕移植家中繁殖。又一说是柏柳乡翁溪村张吓钦发现的。主要分布在福建东部茶区夕20世纪60年代后,福建和浙江、湖南、贵州、四川、江西、广西、湖北、安徽、江苏等省区有大面引种积栽培,是全国推广面积大的品种。


植株较高大,可达2m左右.幅宽1. 6-2 m。树势半开张,为小乔木型。分枝较密,分枝部位较高,节间尚长。树皮灰色。叶椭圆形,先端渐尖并略下垂,基部稍钝,叶缘略向上。通常大(12X5.4)cm,长宽比平均为2.2。叶色黄绿、具光泽侧脉明显7-11对,平均9对。锯齿较整齐、明显,27-38对。叶肉略厚叶质较软。芽叶肥壮,茸毛特多,一芽二叶长5.1cm,百芽重23g。一芽三叶百芽重63g。花型较大,雄蕊低于雌蕊盛花期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花量多,结果率高,茶籽大而饱满。生长期长,育芽能力强,发芽期在3月上旬。11月中旬停止生长,生长期全年达8个月。生长势旺盛,抗逆性强,耐旱亦耐寒,虽在零下3-4℃或更低亦不受冻。繁殖力强,压条、扦插发根容易,成活率高达95%以上。春茶鲜叶含氨基酸4.37%、茶多酚16.2%。制成福鼎白茶品质极佳,以茸毛多而洁白,色绿,汤鲜美Z为特色,是制太姥银针、白毫银针、白牡丹、新工艺白茶的高级原料。


白茶茶树品种之三-福鼎大白毫


简称大毫。无性系,小乔木型。大叶类,早生种。二倍体。1985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白茶茶树品种华茶2号,编号GS13002-1985。原产福建省福鼎市点头镇汪家洋村,已有百年栽培史。主要分布在福建茶区。20世纪70年代后,江苏、浙江、四川、江西、湖北、安徽等省有大面积引种栽培。


植株高大,主干明显.树高2.8m,幅度宽2.8m,树势半开张,枝条粗壮,分枝性较弱。叶片稍向上斜生,叶色深绿,富有光泽,叶型长椭圆形,叶面平滑,侧脉平均8对。越冬芽三月上旬萌发,一芽三叶盛期在四月上旬,芽叶肥壮,带银色茸毛,持嫩性强,一芽三叶百芽重104g,抗逆性强,适应广。春茶氨基酸含量约1.8%,茶多酚约28. 2%。制白茶满披芽毫,色白如银,香清味醉,是制太姥银针、白毫银针、白牡丹、新工艺白茶的高级原料。


白茶茶树品种之四-福建水仙


又名水吉水仙或武夷水仙。无性繁殖系,小乔木型,大叶类,迟芽种,三倍体。1985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白茶茶树良种,编号GS13009-1985。原产于福建省建阳县小湖乡大湖村岩叉山。栽培历史100余年。在福建各茶区栽培普遍,尤其是闽北、闽南茶区为多,主要分布在建欧、建阳、武夷山、永春、潭平等地,广东的饶平、台湾的新竹、台北以及浙江龙泉等地也有引种。


树势高大,自然生长可高达5-6m,分枝部位高,分枝稀疏,树势半开张,主干较明显,为小乔木型。嫩枝红褐色,老枝灰白色。叶色深绿,富光泽,叶面平展、浓绿,有油光,富革质。叶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叶端尖长,叶缘平齐,尖端和基部略下垂。叶平均长10.2 cm,平均宽4.43 cm,长宽比平均为2.26.主脉明显,基部较宽扁,侧脉整齐,5-11对。锯齿较深而均匀,平均42对。花大型。雄蕊低于雌蕊,花多,一般不结果,或仅结极少数单粒果,播后出土亦少,故用压条、扦插繁殖.发芽稍迟,约3月中旬开始萌动至11月中旬停止生长,生长期全年达8个月。春茶4月下旬达一芽三叶盛期,芽头较疏但芽肥壮,茸毛较多全披白毛,嫩芽叶淡绿色,育芽能力尚强,持嫩性较差,一芽二叶长6.6 cm,百芽重59g,一芽三叶百芽重112.0g,一芽二叶鲜叶含氨基酸约2.6%,茶多酚25.1%,鲜叶水浸出物含量高达49.23%,单宁22.29%。生长势旺盛,抗逆性强。在福建低温度下可以安全越冬。产量高,约比当地菜茶增产100%。制白茶品质优,色稍黄,茸毛显露,富有香气,是制建阳白茶(水吉白茶)的高级材料。


白茶茶树品种之五-政和大白茶


又称政大。小乔木型,大叶类,晚生种,混倍体。1985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白茶茶树良种,编号GS13005-1985。原产于政和县铁山乡高仓头山。据传说,在清光绪5年(1880年)由铁山人魏年老将此茶树移回家中种植,后因墙倒,无意压条数十株,逐渐繁殖推广。主要分布在福建北部、东部茶区。20世纪60年代后,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四川、广东等省有引种。


植株高大,树势直立,自然生长的树冠高度可达3-5 m,树高1.5-2 m.幅宽1-1.5m,为小乔木型。分枝部位较高,一般离地20cm左右,分枝少,节间长。嫩枝红褐色,老枝灰白色.叶椭圆形,先端渐尖并突尖,基部稍钝,叶面隆起叶肉厚,叶质脆,叶缘略向背,通常大14 cmX6 cm,长宽比平均为2.3。叶面浓绿或黄绿、具光泽。叶脉明显.7^-11对。锯齿粗而深。29-68对。叶厚、较脆。芽叶肥壮,茸毛特多,一芽二叶长6.4 cm,百芽重50-76g,一芽三叶百芽重123g。花型较大,雄蕊低于雌蕊,盛花期11月中旬,花量多。一般开花不结果,或仅结少数单粒茶果,播后亦不易出土,故用无性繁殖。育芽力弱,发芽率低。芽头稀疏。发芽期迟,一般在4月上旬,停止生长较早,一般在10月上旬,生长期较短.全年约6个月左右。生长势旺盛,抗逆性强,耐受寒冻,虽在零下3-4℃亦少受冻害。产量中等,同时,产量较集中于秋茶,对小绿叶蝉、蜻类的抗性差。春茶含氨基酸2. 37%、茶多酚24.96%。制政和白茶色稍黄,以芽肥壮、味鲜、香清、汤厚Z为特色,制白毫银针,颜色鲜白带黄,全披白毫,香气清鲜,滋味清甜。



白茶茶树品种之六-福安大白茶


又名高岭大白茶。无性系,小乔木型,大叶类,早生种二倍体。1985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白茶茶树良种,编号GS13003-1985。原产福建省福安市康厝乡上高山村主要分布在福建东部、北部茶区。广西、安徽、湖南、湖北、贵州、浙江、江西、江苏、四川等省区有引种栽培。


树势开张,分枝尚密,三月上旬萌芽,芽密度较稀一芽三叶盛期在四月上旬,育芽率强,一芽三叶百芽重98-134g,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制工夫红茶,条索紧美,色泽润,香郁味醇。制烘青绿茶,粟色待久,滋味浓鲜,汤绿明亮。制白茶色稍暗,以芽肥壮、味清甜、香清、汤浓厚Z为特色,制白毫银针,颜色鲜白带暗,全披白毫。香气清鲜,滋味清甜。



白茶茶树品种之七-福云六号


无性繁殖系,小乔木型,大叶类,特早生种。1985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白茶茶树品种。由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从福鼎大白茶与云南大叶种自然杂交后代中系统选育而成。全国主要产茶区均有分布。


植株高大,树势半开张,分枝部位较高,分枝较密,叶片呈水平或稍下垂状着生,叶色淡绿,叶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叶尖渐尖.叶面微隆起,叶片较厚,叶质较脆,叶缘波状,叶身内折,叶齿细浅,叶脉9-11对。育芽力强,芽叶较肥壮,茸毛多。春芽二月下旬到三月上旬萌发,一芽三叶盛期在三月底,一芽三叶百芽重69 g,抗逆性强。较耐旱、耐寒。春茶含水浸出物36.8%、茶多酚25.9%、氨基酸总量2.2%、咖啡碱3.4%、儿茶素总量151.2 mg/g。制成的福建白茶色泽好,白毫显露,但滋味、香气稍差。



白茶茶树品种之八-歌乐


无性系,小乔木型,中叶类早生种,二倍体。产地及分布原产福建省福鼎市点头镇柏柳村,已有100多年栽培史。主要分布在福建东部茶区。福建北部、浙江南部、安徽南部等茶区有引种。特征:植株较高大.树势半开张,主干较显,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椭圆形,叶色深绿,叶面隆起,富光泽,叶缘微波,叶身平或稍内折,叶尖钝尖,叶齿较锐浅密,叶质较厚脆。芽叶谈绿色,茸毛较多一芽三叶百芽重80.0g,花冠直径3.3-4.4 cm,花瓣6-7瓣,子房茸毛中等,花柱3裂.特性芽叶生育力强,发芽整齐,持嫩性强,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上旬中后期。产量高,每亩产茶达200kg以上。春茶一芽二叶于样含氨基酸3.9%、茶多酚25.3%、咖啡碱3. 6%。制成的白茶色泽好,白毫显露,滋味、香气好。


标签

Z近浏览:

联系方式

电话:135-7658-5757        网址:www.jxcdd.cn

地址:铜鼓县大段镇交山村(春大地农业生态基地)


二维码

Copyright ©江西省春大地农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 赣ICP备20007026号-1 服务支持:江西万合 陈15870645198
赣公网安备 36092602000032号